广州
珠海
上海
石家庄
中文
English
美国中学交流生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700-1988
 
首页>美国中学交流生>相关资讯     «返回
感受美国教育方式的“从一而终”

    美国广播公司头号新闻主持彼得·詹宁斯7日辞世,通过看新闻,笔者才了解这位广播业“名嘴”,居然高中都没毕业。这在美国并非罕见,比如比尔·盖茨。像詹宁斯和盖茨这样能在没有高学历的情况下成就事业的人,在美国很常见。他们之所以能这样,美国的教育方式功不可没。

    笔者认为,美国教育方式最可取的地方在于它的学习方法。在国内求学,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每上一个大台阶,比如刚上初中、高中、大学,老师就会谆谆教导:现在的学习方法与以前不同了,你们要注意。而每一个台阶,都不乏因学习方法转不过弯来而退步的同学。这虽然已经是20多年前的旧事,但同样的情景今天依然在重复。而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掌握的学习方法,却可以贯彻始终。

    从幼儿园开始,美国学生就要做“研究项目”,这个名称是“从一而终”的,方法也是“从一而终”的,定题目,查资料,做总结,成文。“项目”内容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比如小学生是做一棵黄瓜的生长,到了高中生,可能就要研究国际关系了。 朋友曾向我借过两粒花籽,给他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做研究。半年之后,孩子的研究报告出来了:鸢尾花的生长评估。小姑娘在封面上放了一幅剪贴画,第一页是她查到的有关介绍和培植方法,接着是她每天的工作和花的生长情况记录,结果是花没有开,结论是鸢尾花大概不适合种在花盆里。每一页都只有几句话,非常简单,却很清楚。据朋友介绍,为了这个项目,他女儿不但寻求了父母的帮助,而且通过网络和学校图书馆寻找资料。 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到了中学,好学上进的孩子已具备相当的学习和研究水平了。另一个朋友上初中的女儿,做的研究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恰巧奶奶来美探亲,小姑娘就认认真真地将“采访”奶奶的记录加入到研究成果中,做成了一个小册子。另一位高中男孩更是借了一台微型录音机,事先拟好问题,采访父母的一个同事,他的题目是中国人对中东问题的看法。 美国的图书馆都有儿童专区。很多走路都不利索的小毛头,趴在地上翻阅自己喜爱的图书;刚跟电脑台一样高时,就会点鼠标找资料,令人心生感慨。 回到詹宁斯。从小熏陶的结果,詹宁斯到17岁辍学时,已经完全具备了继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否则,他日后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中国的古训,却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得到彻底贯彻。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别人先进,只不过我们自己忘了根本,绕了个大弯子。这弯子绕得太不值。

   我想我在图书馆已经够久了,出去换换空气。外面的阳光空气、草坪、鲜花使我从沉思中回到现实中来,成为这里的一部分。

   非常幸运,在我从原武汉工业大学毕业五年后,被现公司选送赴美国夏威夷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夏威夷以其大自然赐予的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海水,细腻的沙滩和雄伟的山峰成为世界游人向往的地方,被誉为“人间天堂”。   在夏威夷大学,每天时间都排得满满的:选修MBA课程,参加课堂讨论,听著名教授的讲座,看校园文化展,来往于教室、图书馆、宿舍之间,呼吸着夏大自由的学术空气,日复一日,透过观察、省思、分析,去体验美国的校园文化。

   学习(术)风气

   初到夏大,感受最强的是夏大学生的学习风气,这股极大的力量弥漫在校园内外的每一个空间。人行道上,无论男生女生,各种肤色,步履匆匆;校园与露天咖啡座,随处可见阅读的人,透过书中字里行间,蕴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再看看其密密麻麻的笔记,认真与用心程度可见一斑;学习、经济、就业的压力,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对市场经济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感;教室外,师生同学之间的谈话,其严肃神情宛如在开研讨会,真是印证了“没有永远的教室,只有永远的学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智者所为。我想这好学、严谨、认真的精神正是美国人尊严、财富与智慧的源泉。作为夏大学生,我们深深感受到这种精神的脉动。由于“新经济”给人以一种工作安全感和一片乐观的感觉,在与美国学生的接触中,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具有顽强的毅力、强壮的身体、敏捷的身体以及合作和竞争能力,并且相信毕业之后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来美国之前,有人告诉我,美国大学课堂很随便,可以吃东西,可以把脚翘在座子上,可以随便进进出出。其实不然。在法学院,教授慎密地讲解案例,学生们认真地记着笔记,课堂上鸦雀无声,讲到精彩处,学生们发出回心的笑声。讨论案例是整堂课的高潮,不亚于法庭辩论。案例教学在美国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占有很大的份量。夏威夷州州长卡耶塔诺在千僖之年的贺词中提到,要在新的纪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美国几届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4月发表的国情讲话中提出,首要的事情是确保所有的美国人都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由此我想,一个国家要够强才会有这样的教育;或者反过来说,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教育,国家才会强。有的人沉醉于生活,有的人沉醉于提炼生活,而经过提炼的生活一旦从教育的殿堂降落于民间,便成为一种国民素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而现代大学的本质,则是传递、应用、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现代大学扮演了文化的先锋,掀起一次次思想波涛,以笔为旗,猎猎作响。正因为如此,注重学术,阐释思想,就成了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在夏大,几乎每天都有学术报告,即便是三两人参加(当然这种情况极少出现),报告人照样兴致勃勃,沉醉在学术和思想的殿堂里。有一次,我去小型学术报告厅听一个学术报告,报告人是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法学教授,题目是美国宗教自由与宪法改革。讲座是晚上7点钟开始,我想7点准时到应该没有问题。没想到了报告厅大吃一惊:大门紧避,门外挤者二、三十个人。上去一问报告厅已经坐满了,有规定那报告厅不得容纳多于186人,否则万一发生火灾会有危险。美国这方面规定得相当严。这时候门外已经聚集了六、七十人,我就借机与他们聊了起来,一了解,许多人来自社会上的,有企业、政府部门,当然还有宗教界人士,他们都是冲着讲者和讲题而来。由此我想,在中国,大学所能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在于其思想文化。而一种精神气质的丧失,一种思想资源的枯竭,是其他具体的科技成就所难以弥补的。在一切讲究实用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点理想主义的光辉,需要一种把握时空的长视眼光。

   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

   人是万物之灵,可贵之处在于他的想象。他能回顾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于是思想是人的特征,是历史和文化、哲学和知识的来源,也是政治和经济活动、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的根据,思想是人的智慧的表现。正因为如此,美国大学极其强调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反驳教授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大约占这门课分数的15%。上课时的发言,不仅能与教授及其他同学做多向交流,也能充分表现出学生的参与感,进而在教授的心中留下好印象。美国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极具个性化和想象力,这从他(她)们的衣饰、发型、谈吐可以得到印证。不从众,不跟风,努力做自己。在法学院,我被一个衣饰怪异,脸上蓄满胡子,年约五十的学生所吸引,与之交谈。他告诉我,他还年轻,毕业后打算做律师。以他这样的年纪在大学课堂里学习,从头做起,在中国乃至其他一些国家是无法想象的。我想这与西方文化不无关系。我们知道,西方文化其实来自三个文化传统,即希伯莱(犹太)文化的宗教,希腊文化的哲学,罗马文化的法律,三者可称之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希腊文化衰退后,重心转向罗马;罗马衰退后,其法律传统,转移到欧洲各国。英国继承罗马帝国传统兴盛一时,英帝国衰落,今日政治、经济和军事重心转移到美国。从一个中心转移到另一个中心,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好静的文化,那么西方文化则是好动的文化。好动的文化往往是好进取的文化,同时也是好强好斗好侵略的文化。在课堂上,亚洲留学生很少发言,而美国学生则滔滔不绝,畅所欲言,当然这与语言有一定的关系。许多中国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不够好,害怕出洋相而不敢发言。

   更重要的是,我注意到,在美国社会,人们从小就参与许多互动的活动。美国小孩自小就热衷于大量的课外活动,比如打少棒、参加音乐课程、加入男女童军、参与戏剧制作、到朋友家过夜等,花样繁多。他们无比的主动、投入,而且更显著的是,他们从中发展社交技巧,同时乐在其中。华人或亚洲学生就知识层面和参与活动的广博来说,均比不上美国学生,尽管他们考试分数不低,这个特质会使他们难于融入美国社会。

   美国的教育思想一方面鼓励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注重团队精神、群体意识、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美国人向来以义工精神为傲,孩子从小就学习要为社区和个人作各种义务服务。现在大学的一项新趋势是把义工精神跟正规课程结合,学生们一面当义工,一面拿学分。全美的大学正流行把教室扩展到社区。例如心理学系的学生帮助当地医院为脑伤病人做康复,主修呼吸道治疗的学生指导有气喘病的青少年办夏令营,语言系的学生协助当地小学生提供阅读能力。根据统计,1999年夏威夷大学有30%的大学生修了所谓“服务学习”的课程。这股风潮部分来自盛行于高中的义工服务。过去十五年来,美国的高中生当义工的比例增加了三十六倍之多。199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5%的大学新生曾有过义工服务的经验。许多人在申请大学时,除了考虑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社交生活,也把义工和学习结合作为考虑条件之一。研究报告显示,如能把服务与课程结合,在课堂上经由写作和讨论来反省义工经验,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且写作能力和成绩都会进步。有的学校不只把社区服务与课程结合,甚至把社区服务列为毕业的要求之一。很多教授允许学生以社区服务取代传统的研究工作。实践证明,跟社区服务结合的课程不但给他们信心和努力的目标,也磨炼他们的专业,为他们日后开启更多的机会之门。

   畅游在现实的空间里

   夏大校园文化健康、自然、朴实,从求租、求购的墙报广告,到学生中心摇滚乐队的表演,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真实、现实,贴近生活。校园中,有人晒太阳,有人沉思,有人用餐,有人阅读,三三两两的男生女生围在一起吸烟。但每个人看起来都很认真、投入,各种组合的比例又很和谐,构成一副很自然、很美的校园风光。我喜欢这里的宁静、平和的气氛,喜欢这里兼容氛围的学术论争,喜欢每个人脸上那友善的神情,喜欢校工那诚实的态度,喜欢从人们脸上、身上感受到的强有力的内在节奏,喜欢路灯下悄悄滴落的小雨点,喜欢静谧的夜。

   对于我来说,在美国两年的学习时间非常宝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是那些课程,那些大学排名榜的名次,还有那些“人”、学生、教授、管理人员,这些对我这一年有相当大的影响,而恰恰也是大学指南所反映不出来的。一所真正的好大学并非只有历史,它每一分钟都生活在现实中。富国不养懒汉,见不到怨天尤人的年轻人,也见不到高谈阔论的逍遥派。在吃苦中长大的美国大学生们,没有中国大学生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养成的娇气。除非上课的时候,否则很难见到成群结队的大学生,他们大多住在校外,房租大多来自勤工俭学的收入。给我们上>的老师约翰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他正在读计算机专业。课余我们闲聊,他告诉我,他的父亲是一位农场主,很小他就钻进玉米地帮父亲干活。上大学的开支全部靠银行贷款,从银行支取款额每签一次名,都使他感到肩上的责任,同时又有自食其力的自豪。务实,似乎成了美国大学生们的学习准则。世界上的知识永远学不完,首先学点实用的东西好生存。

   同样,大学教育只有贴近现实,反映最新科技成果,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才具有生命力。面对“网络经济”时代,大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创新?美国的大学进行了有益的、卓有成效的尝试。一股强音,信息化强音,震响在时代的上空,激荡于古老而青春的大学校园。自以电子计算机诞生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校园逐步得到应用以来,信息化就一直伴随着大学校园的成长过程。致力于信息化校园建设成为现代美国大学的重要任务。由于校园网络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给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比如,每学期的课程注册,学生只要打开电脑进入校园网就可以知道这学期开的课程、开课教师、学分以及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开课教师的资历在网上也可以查到,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联络,注册他的课程。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中,美国大学生的用户人数远远高于其他群体而高居第一。电子邮件成为最有效的联络方式之一。如果男生(男士)对某位女生(女士)有兴趣,想进一步沟通,最通常的方式是向对方索取电子邮箱,而不是索取电话号码。至于教学方式,各个学院都普遍结合计算机网络,使用多媒体方式教学。由于多媒体是一种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传播媒介,代表着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特色,其已超出传统平面静态或动态的单一媒体形式,而成为多数形式媒体重组而成的互动性的作品,因此在教学上能够达到形象逼真、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的效果。

   留学生群体

   据一份资料统计,出国留学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主要选择,大学生的首选之地是美国。在夏威夷大学,中国留学生大约有300名。中国留学生学习用功、生活节俭以及浓郁的思乡恋国之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大约在上午九、十点用早餐,基本上都是吃几片烤面包,喝杯牛奶。晚餐大约在晚上八点钟。他们普遍习惯了每天只吃两顿饭。到商场购物,他们十分注意降价的商品并精心计算价格,每到周末,他们都会到唐人街去购买一些便宜新鲜的蔬菜以及中国的食品。哪家商店的东西便宜他们会互相传递信息。课余时间除了买菜做饭外,业余生活简单又贫乏。生活压力和精神孤寂(特别是在节假日)是我们出国之前所不曾料到的。2000年的春节我们是在异国它乡度过的。除夕夜,许多留学生从唐人街买会来“恭喜发财”、“福”贴在房间里,把房间布置得有中国过节的气氛,反映出他们拳拳爱国之心。

   客观地说,能远赴重洋到国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们,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同龄中的姣娇者。正因为如此,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留学生回国的优惠政策。一些留学生也向我们咨询,了解回国工作的具体政策细节。我们也注意到,美国各大学在中国招收留学生,有从研究生、本科生向中学生渗透的趋势。我国相当一部分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中学生先后被美国的大学录取。在与美国的人才争夺战中,面对这严峻的形势,我们应当树立忧患意识,努力为优秀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创业环境。   夏大商学院的MBA课程在亚洲享有一定的声誉,法学院也是美国律师协会承认和推荐的,其东西方中心更是美国国会重点投入的研究亚洲事务的专门机构。每年大约有200名来自亚太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和企业领导人、记者、教育工作者在这里从事研究、讲学、交流,与中心的大约80名研究人员一道,就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人口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方面交换意见,进行合作研究,架起了东西方友谊之桥。中心每年还为美国和亚太地区的研究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到夏威夷大学攻读学位。友谊、和平、避免冲突成为夏威夷人的精神和文化之一。文化的真正本质和意义在于从心里厌恶一切肮脏的、卑鄙的、虚伪的、粗俗的东西,一切贬低人和迫使人的东西(高尔基语)。即便如此,当你同某些美国人的目光相遇时,你仍然能感受到一种挡不住的高傲和冷寞,那似乎是一种融贯在血液里的东西。大概我们缺的就是这个。
  同美国的其他大学一样,夏大也面临着社会快速变迁带来的危机,包括公立学校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以及课程跟不上时代,老师忙于校外的事务,MBA知识面过窄等问题。面对这样严峻的事实与挑战,夏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包括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开设人力资源,企业道德等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重塑MBA精神,崇尚冒险与创业,鼓励创新和团队精神。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夏大有着刻骨铭心的经验感受: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团队精神更重要,只有发挥团队精神,才有可能在学术中形成大的学派,在高新科技中形成整体优势。这种正视问题的勇气和改革的举措,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许。作为夏大的学生,我衷心地希望她的改革获得成功,在美国大学的排名靠前,再靠前些。

环球时报 [作者: 杨海伦]

 

 

分享到: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收藏本网站    关注中广国际微信    关注中广国际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