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四月首刊特别邀请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特约撰稿人ANN HULBERT撰写了题为“新教育”的特别报道。作者历时一年,全程跟踪采访了原上海复旦附中女生汤玫捷在哈佛的一年级生活。 文章史无前例地用连续超过20页的篇幅,通过大量的事例向全世界展现了正在经历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中国培养出来的出色学生。该文还剖析了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很多国际大公司开始投资中国,再加上大批“海归”学成归国,一批国际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国际人才的子女教育在上海这种特大型国际大都市如何与国际接轨,这也是文章关注的一个重点。
汤玫捷:让哈佛惊喜的学生
作者这样描述在哈佛就读的汤玫捷:“她穿着T恤,卡其布裤,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是个明星学生,你更难想她的成就,即使用哈佛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令人瞩目。”文章列数了她个人的成长经历,从小的摄像采编经历,创办最早的青少年网站及策划中国最大的官方青少年网站,最佳辩手,学生领袖,拥有不同领域的76项市级以上奖项的她,“有可能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们希望成为的目标”。 高二时,她从同学中脱颖而出,被选派去美国著名的私立中学西德威尔学校修读一年中学交流生项目。汤玫捷在文科上的突出表现改变了美国教师以为中国学生只会“做数学题”的印象。2005年,汤玫捷获得当年全美“杰斐逊总统学者”奖,是唯一来自亚洲的获奖国际交流学生。其后几个月,她进入哈佛大学。 “汤玫捷的成功,不是力争成为全班第一,也不是成为按部就班的模范。”“虽然她在多个领域有卓越的表现,但就考试总分排名,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复旦附中,也常不到前100名”。Ann评价道,“她拓宽了人们对成功的传统定义,是中国素质教育应该想看到的一种完美成果。”
复旦附中:中国素质教育的典范
文章将汤玫捷的成长归功于中国近年来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而她的中国母校——复旦附中则在文中被重点提及。写到复旦附中的素质教育,作者ANN HULBERT毫不吝笔墨:复旦附中有着良好的对外学生交流系统,这里的老师们能够花较少的时间带领学生复习功课,却不必担心影响考试成绩。在这个校园里,各种学生组织的俱乐部、选修课程和服务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象汤玫捷这样的“学生头”自主、追求完美的性格正是学校所渴望和褒奖的,也因此汤玫捷获得了到美国西德威尔学校修读的宝贵机会,从而避免了挤高考的“独木桥”煎熬。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次美国之行“非常棒,改变了人生,实在重要。” 《纽约时报》星期天杂志(New York Times Sunday Magazine)四月首刊特别邀请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特约撰稿人ANN HULBERT撰写了题为“新教育”的特别报道。作者历时一年,全程跟踪采访了原上海复旦附中女生汤玫捷在哈佛的一年级生活。图为该杂志封面 作为国内知名的中学,复旦附中多年来秉承的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开始结果,汤玫捷只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复旦附中副校长、国际部主任吴小新在谈到该校的素质教育时说,建校55年来,秉承复旦“博学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复旦附中形成了“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重个性”的办学传统和“求真务实,崇尚一流”的办学风格,培养了一批批在国内和国际比赛摘金夺银的英才群体及文理兼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学生们在多样化的学术课程,艺术、体育及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康成长。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发挥自己所长,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引导学生们在道德品行和领导才能方面的健康发展,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复旦附中校长谢应平同时指出,复旦附中在发展该校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向上海其他的兄弟学校输出其素质教育方法及成果。例如以复旦附中为主会场的复旦大学校友所创办的“大学道”远程视频讲座项目,从2003年起至今已经向闵行中学、七宝中学等20余所上海市的高中输出近80场高质量的名人名师讲座。而这些讲座正是素质教育进行过程中非常好的尝试。
中学国际部:素质教育竞争的新起点
该文对于中国国内素质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剖析。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力度不断加强,很多国际大公司开始投资中国,再加上大批“海归”学成归国,他们的子女教育成为一个新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跨过公司投资的稳定和高层次人才在国内的发展,在上海这种特大型国际大都市,一批国际学校应运而生,这也是文章关注的一个重点。 文章所提到的复旦附中也在今年开办了国际部,并且已经开始招生。国内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必将把目前中国蓬勃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国际生教育提到新的高度。复旦附中校长谢应平谈到该校国际部的开办时非常高调:办好国际部是将复旦附中办成国际名校的重要举措,是上海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 在复旦附中副校长、国际部主任吴小新看来,复旦附中国际部的优势非常明显:我们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传统,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主动发展”,这种办学思想强调和注重人(包括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自主行动和自我完善。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和理论论证,课程设置采用小班化、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发展状况和学科能力水平,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相应的课程计划,有利于不同文化出身的学生都能得到个性的充分发展。
汤玫捷
复旦附中 复旦附中和复旦大学的资源,有机会与复旦大学的教授学者交流共处。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我们还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紧密合作,与该大学的国际公共事务学院共同开发学生指导项目,最终目标是致力于培养世界公民,让学生们面对将来的挑战和生存需求做好准备。
哈佛HSYLC:中美学生交流的新平台
该报道的另一条主线就是汤玫捷去年作为哈佛大一新生,引进高盛近200万人民币在中国投资的哈佛学生领袖峰会的成功举办。作者ANN HULBERT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汤玫捷的欣赏:一个大一的学生和她的小团队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将一个如此大型的国际交流项目举办成功。 去年8月份,首届哈佛AUSCR中美学生领袖峰会成功举行。赞助商之一高盛基金会的亚太董事总经理徐子望介绍说:活动遴选约300名优秀高中学生参加,报名选拔方式与哈佛录取学生方式全面接轨,国内学生因此有机会模拟体验一次海外名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过程,在选拔邀请中国学生的过程中推行哈佛助学金制度,确保每一位通过选拔入围的受邀优秀学生能够顺利参加峰会,并得到高水准的训练与培训机会。来自于26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300多名学生,在一起度过了被他们成为“刺激,探索,头脑风暴”的夏天。 HSYLC并不是西方教育的移植,而是基于中国教育背景下的拓展。像哈佛著名品牌的“模拟联合国”活动,在国内也如火如荼地流行起来。一位参与峰会的学生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尽管每天睡不醒,学习压力大,但每天晚上还是激动不已地期待第二天的峰会。学生们普遍提到,峰会让他们更加有责任感,他们觉得哈佛学长们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经营梦想的勇气,峰会过后,他们开始脚踏实地地为如何能够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为尽到社会的责任而梦想。 今年8月5日至13日,哈佛AUSCR中美学生领袖峰会(HSYLC2007)将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再次举行。据现任峰会执行主席的哈佛学生李员健和李路诗介绍,HSYLC2007在保留去年原有的超小型课堂课题教学,每日嘉宾讲座和哈佛专项写作课程等深受高中生欢迎的项目之外,又增加了新项目,如哈佛创意总动员和明日行动计划等,给中国高中生更多锻炼和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