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珠海
上海
石家庄
中文
English
真实案例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700-1988
 
首页>真实案例>美国     «返回
沙子中的贝壳——留学生与家长颁奖礼·社交奖黄莺莺

 

沙子中的贝壳——留学生与家长颁奖礼·最佳社交奖黄莺莺

 

至今还有新认识的美国同学问我,你十六岁时一个人来到美国

不害怕吗?我实事求是的说,对于未知的畏惧是不可能没有的,

但是,主导我独自来到美国的是一种对认知世界的渴望。

正是因为这种渴望,一切未知都成为了一个学习机会。而我身边

所遇见过的每一个人,都是我在学习与适应美国社会的导师。

 

 

美国的六年时间里我交了不少的朋友。来回数数,

这些朋友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人种与文化的人。

而在这些挚友中,又有那么几个是比我年长的中年或老年人。

他们中,许多是通过与寄宿家庭每周日参加的教堂礼拜,

偶尔的社区活动,和工作中结实的。而正是因为这些朋友,

我开始拥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受。在美国这个社会阶层

相对平行和移民众多的国家里,朋友更多是跨国界,跨年代,

和跨阶层的。这种多元化,正是我最初来美国时的向往,

也是我如今对美国的认可。

 

 

这六年中,我之所以能在社交方面变得迎刃自如,

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我的寄宿家庭,Linda, Malea, 和Ralph。

我是一个喜爱文化,历史,和艺术的人。而正巧,

我的寄宿家庭妈妈也具有同样的爱好。在Linda身上,

这一点喜好不单展现在满屋子的古董,也显示于她对物件

以及地方的历史遗迹文化具备的好奇心。在于他们同居的时间里,

我对美国的文化以及美国人的习俗增加了解,从而形成更好融

美国社会与社交圈的能力。这甚至于使得我在上大学时,被许多

本地同学认作为在美国出生的本土人。

 

 

我的寄宿家庭妈妈曾嘱咐过,”我知道美国的文化并不是完美的,

不过我希望你能够在其中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通过她我了解到,大部分的美国人十分注重平等,尊重差异。

他们十分善于沟通。当两个人意见发生争持时,他们避讳首

他人下定 “好与坏”的结论。反而,他们会在控制

情绪的情况下,给互相一次解释与沟通的机会。

 

 

 

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美国家庭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都

十分重视对孩子科学思考方式的培养。在我于他们生活

的两年中,他们从未或强迫我做任何的决定。相反的,

他们只会告诉我事情的利弊,帮助我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

然后把决定权完全交付于我。

 

 

我的寄宿家庭妈妈曾经强调说,家庭是他们最重视的三件事之一。

他们把家庭看作是一个“用爱凝聚在一起的合作小组”。

这个“家庭合作小组”特别体现在做家务的时候。每当大扫除时,

家里的每个人都毫无怨言的担负自己的那份责任,

打扫各自被分配的那个房间或者角落。“用爱凝聚”

体现在寄宿家庭一家和谐的氛围。两年来,

我不曾听过寄宿家庭的爸爸和妈妈吵过一次架。反而,

他们对与互相感到不满的时候,要不是宽容化解,

就是通过话语沟通来解决。

 

 

沟通,尊重差异,相信平等,理性思考,以及注重家庭,

便在与寄宿家庭相处过程中成为了我从美国文化中选择保留的

“精华”。 这些特质也逐渐成为我在世界各地交友和生活的准则。

 

 

然而,即使是融入了新的社会,我不忘自己作为中国人

应该具备的文化与品质。曾经在我十六岁出国留学前,

有一位伯伯嘱咐过,“去了美国,别忘了中国人好的

本质与特点。要知道,中国几千年延续不断的历史,

以及中国人在海外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

是中国文化优良品质的。

 

 

在弗吉尼亚与寄宿家庭同居的两年里体会不深。

但是,自从来到西雅图后,身边的华人明显增多。

当观察一些留美华人,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品质——坚持不懈的

精神和谦逊的态度。很荣幸,在我主修专业举办的毕业典礼上,

演讲嘉宾是一位在美国定居几十余年的第一代华人。

曾经在华盛顿大学上大学的她,学习之余打工赚钱维持学费。

那时,她曾为几乎不能完成学业而流泪。然而,

擦干眼泪后的她并没有放弃,反而尝试各种方法让自己留下来,

以达成她心中的目标。十二年前,她顶着白人统领社会中

的重重阻力,创立了西雅图第一家中文报纸——西城时报。

这份时报不但为西雅图唐人街一带华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中文新闻报道,更为华人读者在美国社会中维权创立了媒介。

 

 

她的演讲正勾勒了一个值得骄傲的“中国人精神“。

想起过去的六年里,我也曾多次面临文化差异以及

社会形态带来的种种阻力,然后选择不懈的努力突破困难。

哪怕是美国本地白人,也会在社会中因总总原因受到阻力。

而阻力往往阻止不了一心向上且赋予实际行动的人。

 

 

当来到美国的第一刻起,我督促自己——凡知识都要虚心的学,

凡行动要按比其他人高的要求来执行。还记得在高中

上文学课时,我曾今因为英文词汇量还不够,

常一次几个小时的坐在书桌前,边查词典边记录得

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然而,在寄宿家庭的引导下,

我也逐渐意识到,单是任劳任怨的努力还是不够的。

若要突破困难,人还有“争取”的精神。我的寄宿妈妈是白人,

寄宿爸爸是黑人, 他们相爱时的80年代,

美国社会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远比现在要严重。他们如今安逸和幸福

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不断积极争取平等、

争取机会的品质。

 

 

 

在过去这六年的留学过程中,烙印最深的体会是

零碎且无法完全归纳于社交这单一方面的,

但以上所述都是我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领悟到的道理。

正是这些零碎的感悟和片段的回忆,

拼凑成了如今仍在美国生活的我。

 

 

 

 

 

 

 

相关文章: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留学生与家长颁奖礼·最佳社交奖胡靖莹家长大胆放手,孩子才能自由飞翔——留学生与家长颁奖礼·最有爱心的父母奖黄小春
【颁奖礼】优秀留学生提名名单(第二批)我们的四年——留学生与家长颁奖礼·最有文采的父母奖入围者张虹参赛作品
“我还在路上,只为不负初心”——中广留学生颁奖礼·最佳学业奖入围者刘畅参赛作品
 
分享到: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收藏本网站    关注中广国际微信    关注中广国际微博